「南方都市報 」 攝影:南都記者劉有志;采寫:南都記者文婷。半年前,印度眼科醫生Dhanashree和先生來到深圳工作,舉家遷徙來的還有女兒和父母。他們家的窗戶正對著深圳灣的蔚藍大海,近好多個夜晚,12歲的女兒A ashna每當從窗口探出頭去,都能看到一輪逐漸圓滿的月亮。
●每日清晨,Arun和妻子都會在小區附近的健身活動區練習瑜伽。
●昨日清晨,74歲的Arun在小區附近的健身活動區,教身旁的一名女子瑜伽。
●9月3日下午,福榮路一小區,12歲的Aashna與媽媽和奶奶一起做月餅。
●昨日上午,眼科醫院,在一名負責翻譯工作的護士旁,眼科醫生V ineet給一名中國男子診斷后,兩人道別。
●12歲的A ashna將未完成的畫進行涂色,她在蛇口一家國際學校讀書。A run是高級工程師,A ashna經常在爺爺的指導下學習。
●Vineet一家全家福,左一起,分別為:V ineet、A ashna、Dhanashree、S uhasini、A run。
半年前,印度眼科醫生Dhanashree和先生來到深圳工作,舉家遷徙來的還有女兒和父母。他們家的窗戶正對著深圳灣的蔚藍大海,近好多個夜晚,12歲的女兒A ashna每當從窗口探出頭去,都能看到一輪逐漸圓滿的月亮。
入鄉隨俗做月餅
D hanashree和V ineet都是眼科醫生,今年3月開始在深圳希瑪林順潮眼科醫院執業,這對于他們來說,是個不大不小的挑戰,首先是語言,其次是就醫習慣。
Dhanashree透露,如果是印度的患者,他們會非常信任醫生的決定,即使確實是醫生判斷失誤,也不會遷怒醫生。而他們接觸到的深圳患者,因為不相信醫生的診斷,通常一個病要連續跑幾家醫院,直到后還是此題無解。
而V ineet則開玩笑表示,中國患者有些“不太聽話”,“比如你跟他說這個眼藥水必須一天用四次,但是經常有病人在復診的時候告訴我,他們覺得自己情況有改善,就自己減少了眼藥水的用量”,這種自作主張,常常讓他哭笑不得。
除了在工作上慢慢適應“中國模式”,在生活中,Dhanashree一家也逐漸融入深圳。前幾天,D hanashree看到中國同事在網購材料做月餅,于是,他也想入鄉隨俗一下。他把這個主意一說,立刻得到了全家的擁護。
于是,丈夫V ineet前天在某寶上下單了原材料,昨天就收到了賣家的快遞。因為印度飲食習慣的口味偏甜,V ineet選擇的是豆沙和蓮蓉味。他曾聽一起工作的中國醫生吐槽過中國月餅的甜黨和咸黨之爭。對此,V ineet用不太熟練的普通話回答:“我們全家都是甜黨。”
和中國一樣,下廚照例是女人的活兒。Dhanashree按照網上教的攻略,開始搗騰起冰皮月餅的面。A ashna是媽媽的好幫手,她們一起將餡搓成小圓球,然后把它們裹進冰皮里,接著再將半成品放進模子里,輕輕一壓。后,把半成品放進冰箱里稍微冰鎮一會,冰皮月餅就大功告成了。
身在異國不孤獨
Aa s h n a喜歡蓮蓉味,Dhanashree青睞豆沙,爺爺A run顯得有創意,他說下次可以把他喜歡的椰絲和花生添加進去。
A run今年74歲,每日清晨,他都會雷打不動去樓下練習瑜伽,雖說語言不相通,但并不妨礙A run交到朋友,有熱心街坊會教A run使用小區外放置的健身器械。
雖然身在深圳,這一家卻少有思鄉之苦。A run透露,周末閑暇的時候,他們可以與其他在深圳居住的印度同胞聚會。平時如果太思念家鄉的食物,就會聯系羅湖的一個印度小伙,他專門負責從印度進口本地的食材,供給在深圳的吃貨同胞們。
平時,A run還喜歡自己坐出租車出門溜達。他遇到的深圳司機們往往對他有所照顧,在將他送到時,會等接他的同伴來了再開走。不過,A run也透露,他有一次收到了假鈔,但他選擇相信找錢給他的司機不是故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