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血管性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nAMD)與糖尿病黃斑水腫(DME)是中國患者視力損害的主要病因,抗VEGF療法是其一線治療手段。然而,臨床實踐面臨多重挑戰:超過60%的DME患者及近70%的醫生指出預約等待時間過長嚴重阻礙治療可及性;85%以上的醫生與55%的患者認為醫保報銷次數限制進一步加劇治療負擔。此外,頻繁注射導致的治療中斷、視力波動及醫患溝通時間不足,共同構成患者長期管理的核心痛點。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犇亞國際眼科研究所、希瑪眼科張敬法教授聯合多位專家學者,基于覆蓋全國6家醫院、105名醫師及千余名患者的Barometer全球調研數據,系統揭示了中國nAMD/DME治療生態的瓶頸與突破口。該研究成果發表在Advances in Therapy上。
方法
該調查在中國不同地區的六家醫院進行,是Barometer全球調查的一部分。分別有498名和527名被診斷為新生血管性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nAMD)和糖尿病性黃斑水腫(DME)且目前正在接受或以前接受過抗VEGF注射的患者,以及為治療nAMD/DME而開出和/或給予抗VEGF注射的醫師回答了基于紙張的光學標記識別(OMR)問卷。總共有105名治療nAMD醫生和105名治療DME醫生完成了調查問卷。
結果
超過一半的DME患者(60.7%)和醫生(69.5%)認為預約過程中的長時間等待是一種挑戰。超過85%的醫生和55%的患者認為保險計劃覆蓋的治療數量有限是另一個主要挑戰。醫生和患者一致認為改善患者護理的主要機會是提供藥物/處方費用的財政援助和取消報銷限制(84.3-94.3%),減少預約頻率,延長治療間隔時間而不損害視力(82.9-95.2%),以及提高注射計劃的可預測性(83.9-95.2%)。超過90%的醫生和患者同意,在每次預約中讓醫生有更多時間回答問題/關注是加強溝通的重要需求。
結論
提高報銷限額、減少預約和延長治療間隔時間而不影響視力,以及增加每次就診時回答患者問題的時間,是提高患者抗VEGF治療依從性和持久性的關鍵機會。
全文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