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的3月21日,濱河大道邊的盛唐大廈,內地港資醫院在這里開業。一年后的3月21日,這里顯得很平靜,患者按照預約就診時間抵達,有序就診。
昨日是深圳希瑪林順潮眼科醫院開業一周年,一年里,這家受惠于CEPA框架協議下的港資醫院是否適應了內地市場?而內地患者又是否接受了這家完全遵循港式醫療開辦的醫院呢?記者進行了調查。
林順潮:如果沒有CEPA不會進入內地
日前,記者采訪了醫院創辦人、國際眼科醫生林順潮,他說,CEPA對于深圳希瑪林順潮醫院的開辦起著決定性作用。
在CEPA框架下,香港的醫生等專業人士,可以直接使用香港的執業資質在內地執業。林順潮說,如果沒有CEPA,他們就需要通過內地醫師執業考試才能進來,像他這樣的醫生基本是不會考慮的。
另外,如果沒有CEPA,港資必須與內地資本合資才能開辦醫院。“兩地習慣和文化都有不同,合資可能會有很多的磨合,我的很多想法也許就無法實現。”林順潮說,他希望辦一家國際標準的醫院,不論是認證、儀器、設備和管理上,都希望能夠與國際接軌。這里的設備比香港中環林順潮眼科中心高精尖。開業3個月,醫院就引入了專業眼科數字化信息管理系統,患者眼科檢查結果可以無限期存儲,檢查后不再需要打印紙質結果,醫生可以即時在電腦上清晰獲取檢查結果,大大提高了診療效率。
患者:從單純“迷戀”港醫到看重診療方案
談到一年的運營狀況,林順潮用了“滿意”兩字回答。據統計,2013年,醫院共完成門診量萬余人次,手術近千例,30%的患者來自全國各地。
一開始,香港醫生和外籍醫生無疑是這家醫院吸引患者的地方。醫院運行首月,近千患者中有70%都是指名要看香港醫生。“但現在這個數字已經降到一半。”院方有關負責人表示,目前該院一共有3名香港醫生和3名外籍醫生,他們的診療量與內地醫生診療量平分秋色。不過,林順潮依然是醫院的“生招牌”,三分之一的患者都是沖著他來的。
今年初,92歲劉老太太因嚴重白內障從廣州慕名到深圳找到林順潮。按理說,廣州的眼科診療水平高于深圳,但給出手術方案都是全身麻醉。“白內障手術是個小手術,但全麻可能讓年紀這么大的老人家吃不消。”劉老太太的孫女說,林順潮的局部麻醉手術方案,讓老太太和家人寧愿舍近求遠到深圳手術。
該院提供的與國際先進水平接軌的診療方案,現在已經成為吸引患者的另一大法寶。
規模:深圳已有7家港資醫療機構
昨日,市衛計委醫政處有關負責人表示,目前,受惠于CEPA框架協議,深圳已有7家港資醫療機構,其中一家醫院,6家門診部,主要集中在羅湖和福田兩區。
2009年1月1日,CEPA補充協議5實施以后,允許港澳人士在廣東省設置醫療機構。 2010年12月,深圳港資門診部--吳瑋中西醫門診部在羅湖區人民南路開業。2013年2月,市衛計委向該門診部發出限期整改令。盡管隨后該門診整改合格并未停業,但記者了解到吳瑋直到現在也沒有回到該門診部。
“在CEPA協議實施前,港資與其他外資一樣,是不能全資在內地舉辦醫療機構的。”醫政處有關負責人表示,CEPA協議給予港資在舉辦醫療機構上與內資的平等待遇。目前,深圳的港資醫療機構大多發展良好,但在實施的過程中,確實出現了像吳瑋中西醫門診部這樣“掛羊肉賣狗肉”的港資醫療機構,所以今后在審批過程中,衛生行政部門還會加強監管,避免類似情況的發生。
醫政處有關負責人還表示,去年11月由市發改委等5部門聯合發布的《關于鼓勵社會資本舉辦三級醫院的若干規定》,同樣對港資有效。也就是說,如果港資在深舉辦三級醫院,一樣享有選址、用地、稅收等多方面的優惠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