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ㄈ珖舜蟠砹猪槼保?/span>
對話嘉賓:林順潮,香港人,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深圳希瑪林順潮眼科醫院創辦人、院長
對話緣起:很多內地人認識香港人林順潮,是從深圳?,斄猪槼毖劭漆t院開始的。林順潮于2013年3月北上深圳,創辦了這家內地港資眼科??漆t院,開業三年來以具有國際水準的精湛醫術和港式服務,逐漸贏得了口碑、闖出了品牌。
不為人熟知的是,深圳?,斄猪槼毖劭漆t院的誕生與林順潮的另一個身份息息相關--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林順潮說,人大代表不僅僅是每年開人代會時來投投票就行了,要身體力行,用實際行動來“投票”。創辦深圳的醫院,便是他當代表后連續多年提出的內地應“鼓勵社會辦醫”建議的一次實踐行動。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記者采訪了自詡為“半個深圳人”的林順潮,談一談他當人大代表的心得,以及三年北上深圳辦醫的心路歷程。
做一個認真稱職的代表
作為眼科研究和醫療領域的醫生,林順潮在香港乃至亞太都已有很高度。他在業界創下多個世界,有一眾閃亮的頭銜--亞太眼科界領軍人之一、亞太眼科學會會長、香港中文大學眼科及視覺科學系主任、世界有影響力眼科人物100強,香港和世界十大杰出青年、亞太眼科學會成就獎獲得者,有一系列令人肅然起敬的專業和學術成就,同時也是享譽全國的公益項目“亮睛工程”的發起人。從2008年開始,他又有了一個新的身份--港區全國人大代表。
記者:作為一名香港人,您怎么理解“人大代表”這個身份?
林順潮:我覺得人大代表不僅僅是開會期間的代表,不是來投投票就行了,要身體力行,用自己的行動去實踐、去帶動。包括當年下定決心北上深圳開辦?,斄猪槼毖劭漆t院也是這個原因。當時內地正在醫改,我作為人大代表,多年來對“鼓勵社會辦醫”提出很多意見建議,希望內地公立、私立醫院“兩條腿走路”。CEPA來了,有機會實踐了,我不能只是說說或寫寫文章來支持,要有實際行動。
記者:當上全國人大代表,您給自己設定過什么目標嗎?
林順潮:我的目標就是,做一個認真稱職的代表。每年再忙我都要抽出時間精力,認真準備提交大會的建議。
記者:您的建議落實得如何?有沒有讓你感覺到當這個人大代表的“分量”?
林順潮:開始幾年,我的建議多是圍繞在內地做公益的過程中遭遇的一些問題和困擾。2009年,我次帶著自己的建議出席全國兩會,就感到了這個“身份”的分量。那一次,港區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與當時的中國衛生部領導會面時,我介紹了自己發起的公益活動--“亮睛工程”,提出通過“手術下鄉”為國內少100萬貧困白內障失明患者提供免費手術。當時衛生部領導就很感興趣,兩會還沒開完,我就接到衛生部的電話詢問具體建議;7月份,國家就正式推出了3年內進行100萬例手術的“百萬貧困白內障患者復明工程”,簡直太快了!
記者:這件事讓你對全國人大代表這個身份有了深的了解認識?
林順潮:是的,我對全國人大代表這個頭銜有了一番新的考量,它不僅僅是一種榮譽。在一線做醫生,我可以幫助到一些人;但是以人大代表的身份,能在一個高的平臺做成多、大、好的事,可以從“根子上”推動解決一些問題,使廣泛的人群從中受益。
記者:您在深圳辦醫的經歷,對您履行代表職責有沒有幫助?
林順潮:幫助很大。2013年我在深圳開設醫院之后,在兩會的所思所想所談,很多都是源自在深圳的實踐,提交的建議也多,每年都有七八件。過去我只是從表面看到內地與香港的醫療衛生有很多不同,但自己去做了以后才知道,這些不同和差距多來自深層體制機制上的不通、不順,我覺得應該通過自己的切身體會對內地醫改方向給出好的建議。
記者:能舉個例子嗎?
林順潮:比如說“醫鬧”,這是很多外籍醫生、香港醫生不愿來、不敢來內地執業的“后顧之憂”。為此我曾多次在建議中呼吁借鑒香港經驗,從法治層面加大對醫護人員的保護,同時通過設立第三方協調機構、為醫生購買責任保險等措施化解醫患糾紛。
記者:這次兩會您又帶來什么方面的建議?
林順潮:今年除了堅持跟進之前提出的建議外,我還打算梳理一下民營醫院當前面臨的發展瓶頸,對此前內地一些民營醫院的“歧視性的”“過時的”,制約醫改深入進行的政策規定提出比較系統的修改建議,推動多問題從根本上獲得重視、加以解決。
北上辦醫的原始沖動
63歲的魏老師,一年半前左眼眼底黃斑前膜病變,對生活造成很大影響。遍訪國內各大眼科醫院,都給“判了死刑”,說這個手術成功率僅有10%、風險大,不建議做。當她聽說有個叫林順潮的香港醫生在深圳開了間眼科醫院可以做這個手術,就在2015年年底抱著一線希望來試試,沒想到第二天林順潮就給她做了手術,7天后,左眼視力由術前0.15到了術后的0.4,而且還在不斷變好。魏老師百感交集地說,她在深圳過了一個重獲光明、特別難忘的新年。
三年里,林順潮在深圳做過的手術已經超過2000例,其中包括很多復雜疑難的病例,手術成功率高達90%。他的同事、深圳?,斄猪槼毖劭漆t院的肖月影主任評價他“對手術的要求非常高、近乎完美”,為了保持技術水準,林順潮每天堅持做手指練習鍛煉自己的精準度。眼科之于林順潮,與其說是一種職業,不如說是一種熱愛,一進手術室、一面對病人,他就變成了鐵人、超人。
記者:以您在眼科領域的“江湖地位”和全國人大代表身份,想在內地多開幾家醫院并非難事。我聽說您在北京的眼科醫院目前也正在籌備開業。您還有在多城市辦醫院的計劃么?
林順潮:我們的目標與一般醫療機構的投資行為不同,我們在意的并非商業擴張、“跑馬圈地”,醫療是件嚴肅的事,必須要一步一步走,打好基礎。
記者:我們知道,您來深圳辦醫院時已經53歲了,當時您在香港已經有了兩間眼科中心,還在香港中文大學擔任眼科及視覺科學系主任,北上辦醫意味著您要離開香港中文大學,可能要放棄香港穩定輕松的日子,投入資金和精力奔走深港兩地,來當中國醫療體制改革的“小白鼠”,您當時是怎么做出這個決定的?
林順潮:做這個決定原始的沖動,就是想把國際先進的醫療水準帶到內地,希望為內地病人提供與香港一樣的手術治療,讓香港能做的手術,在深圳也能做。我們在深圳的醫院設了九大專科,其中多項國內醫院認為難度大、風險高、不愿做的手術,在這里都是可以“即做即走”、不需住院的常規手術。比如說黃斑病,這個國內醫院都不太愿做的手術,在我這里術后超過80%病人的視力有所提升。
記者:你為什么給深圳的醫院起名“希瑪”?有什么特殊的含義嗎?
林順潮:希瑪,希是光明希望的意思,?,斉c喜馬拉雅山同音,寓意勇攀高峰。我想借此鞭策自己不斷追求卓越,希望把這家醫院做成深圳民營醫院成功的范本,可以吸引多香港醫生來內地辦醫,推動形成內地公立和私營醫院雙軌制發展的良好局面。
記者:您希望把一家什么樣的醫院帶到深圳來?
林順潮:我覺得這家醫院不僅僅應該是醫療技術標準國際先進的,我要辦的是一所真正“港味兒”的醫院、一家與國際標準接軌的醫院。比如說在切合內地國情和需要的前提下,我把香港國際化診療體系中的精髓搬到了深圳,從香港和海外引入資歷深、技術高和經驗豐富的眼科醫生,配備設施齊全的5間國際化標準眼科手術室,大至超高倍顯微手術臺,小到手術用棉棒,全部采用全球大廠的優質產品,不論是認證、儀器、設備和管理,都力求與國際接軌。
有仁心才有仁術
記者此前采訪時得知,一位病人治好眼睛后,懷著感激的心情請名人寫了一個大大的“順”字送給林順潮,祝福他一生順順利利、事業順順利利,沒想到林順潮看到這個字就脫口而出:“希望我的病人治療都順順利利!”這讓她感動很久:林醫生是真正地把病人放在前任、放在心里。
記者:現在內地一些醫院出現了醫患關系比較緊張的情況,醫生和患者互相抱怨、埋怨。您作為一位受人尊重的“名醫”,怎么理解醫生這份職業?
林順潮:醫療不是普通商品,它有關愛的成分在里面。我常常說,我們不是在治一個人的病,而是在治一個患病的人。所以每次我都會根據病患的特點,量身定制好治療方案,包括對病患心理的理解和安撫。我覺得有仁心才有仁術,如果心里不是真正裝著病人,技術也就難以達到真正的巔峰。
記者:前兩年有一個很熱新聞,就是關于您免費幫助山西被挖眼的男童小斌斌植入義眼。這或許是您次為內地人所熟知,實際上我們知道,您在內地低調做公益已經持續了整整19年。是什么讓您能夠19年如一日?
林順潮:施比受有福,要用善的眼睛看世界。我開醫院的目的,不僅是治病,還要傳播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