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尚醫療新科技,對新事物保持好奇心,是深圳希瑪林順潮眼科醫院肖月影副院長的性格特點。在屈光矯正手術進入中國的拓荒期,肖月影就踏入了屈光手術醫師的行列,從板層刀手術到飛秒激光矯視,用探索和實踐歷經屈光矯正手術的發展進程。
從事屈光手術20余年,桃李遍天下。她說:醫療科技在不斷進步,患者的個性化需求在不斷提高,資歷再深厚,都不能成為放松學習進步、嚴謹工作的理由。
醫者初心,誕生于親情關懷
小時候,每當父母身體抱恙,眼前總能出現身穿白大褂的醫生、護士的身影,他們就是來救治父母的白衣天使,這讓肖月影非常感激,又非常羨慕。自此,她下定決心,將來一定要當醫生,便于給家人、親人看病,保護家人的身體健康。
帶著這個念頭,肖月影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中國醫科大學,從此開啟了學醫、從醫之路。大學畢業后,熱愛新技術、深受眼科醫療科技吸引的她,選擇做了一名眼科醫生。在三甲醫院苦心耕耘近二十年,一步步成為了副主任醫師。
醫者恒心,求索于醫學科技之巔
剛進入眼科行業時,從基礎的檢查開始練習,忙到深夜是家常便飯。但選擇了從醫的肖月影,早就做好了全年無休的準備,這些辛苦她甘之如飴。
在全國掌握屈光矯正手術醫生不多、缺少老醫生指導的情況下,肖月影依然選擇了在當時屬于新領域的屈光矯治亞專科。每當遇到特殊病例,她會去請教有經驗的醫生,不能見面的就電話聯系。
肖月影參加全國眼科學術大會
用來練習手術的豬眼,她買的永遠比別人多,同學們因為受不了豬眼的臭味只做一兩個就結束,她卻戲稱自己有鼻炎,聞不到味道。為了掌握新技術,肖月影不放過任何一個練習的機會,外出開會時,在展臺上她都會多做幾個模擬手術。
刻苦鉆研的肖月影,每當有新的手術方式出現,準能快速掌握。在受到"世界眼科百強"人物林順潮教授的感召下,肖月影來到了希瑪眼科,在這個平臺上,她能看到國內外很多醫生的手術,抱著空杯心態博采眾長,不斷提升自己的手術能力。
她并不止步于此,閑暇之余,手機上刷的多的還是眼科雜志、學術論文,不斷要求學習進步。即便參加學術會議,給年輕醫生做醫生評委,也常汲取其中精華深入研究。
醫者匠心,傾力在每張手術臺前
肖月影從事屈光矯正手術的20余年,也是屈光矯正手術快速發展的20多年,從板層刀手術到飛秒激光矯視,她用探索和實踐見證了屈光矯正手術的發展進程,迄今為止,已完成遠超6萬例手術。
肖月影所帶的學生說:"看她的手術,就是看教科書,動作一絲不茍認真到位,不會省略任何在老手眼里可以跳過的步驟,完全不像老資歷醫生的操作手法。"
肖月影在做全飛秒激光手術
肖月影常說:"眼科手術是非常精密的手術,必須認真細致地去對待,手術中的每一步都將為患者術后視覺質量服務。醫生手術出現意外的幾率哪怕低到十萬分之一,但是對于碰到意外的患者來說,那就是百分之百,有什么理由不把眼前的手術當做人生臺、甚至是一臺來對待呢?"
醫者仁心,播撒向幕后功臣
2020年初,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繃緊了全國人民的心,后來我們取得了疫情防控的階段性勝利。在疫情防控過程中,有一批奮斗在一線的"逆行者",默默負重前行。防疫工作需要穿防護服、戴護目鏡,如果眼睛近視則非常不便。深圳希瑪林順潮眼科醫院推出"致敬逆行者"公益摘鏡活動,肖月影以精湛的技術向一線抗疫人員表達了感謝和敬意,為全民"抗疫"添磚加瓦。
肖月影為一線抗疫人員摘鏡后留影
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進程中,涌現了一批批奮斗在一線的幕后工作者,除了防控疫情,肖月影還曾為實現中華民族千年飛天夢想的科技功臣公益摘鏡,為他們解除了近視在工作中可能產生的風險。
肖月影受邀參觀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這就是肖月影副院長。自踏入中國醫科大學那一刻起,就篤定一生行醫,無論是科研還是手術,始終銘記初學醫的動因,并將醫者大愛撒向人間。
文章來源:南方都市報
https://m.mp.oeeee.com/a/BAAFRD0000202108195871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