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晚報特派北京記者李可心賴麗思
通過深圳赴港人數有多少?我們不妨通過春節三天的數據窺探一斑。
今年春節長假前三天出入境旅客人數:
共有151.8萬人次從深圳各口岸出入境,較去年同期增長約3萬人次;
2月18日(除夕),深圳邊檢總站共查驗出入境旅客42.9萬人次;
2月19日(初一),深圳邊檢總站查驗出入境旅客44.9萬人次;
2月20日(初二),深圳邊檢總站查驗出入境旅客64萬人次。
(注:以上數據來源深圳邊檢總站官網)
針對近來“水客”增多導致香港愈加擁堵的現狀,“兩會”期間,部分港區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提出建議,認為應當對深圳赴港的“一簽多行”政策進行調整,建議調整為“一日一行”,并在深港邊境興建購物中心,將源源不斷流向香港的消費力分流到深圳。
“一簽多行”與深圳人息息相關。所謂“一簽多行”,指的是擁有深圳戶口的內地居民,除國家備案人員之外,一年只辦一次赴港簽注就可以無限次往來香港。
“一簽多行”導致“水客”增多
全國人大代表、香港眼科醫生、深圳希瑪林順潮眼科醫院創辦人林順潮這次“兩會”帶來了《如何改善香港基層民眾和內地自由行游客的矛盾》的建議,他認為“一簽多行”政策應該進行調整。
林順潮說,2009年起香港開放深圳居民“一簽多行”,這給香港的經濟帶來極大幫助,帶旺了赴港購物,香港的旅游、零售、餐飲業都獲益不少,但與此同時,“一簽多行”也導致“水客”現象出現。
“現在香港每天都有大量水客,他們大包小裹地擠入地鐵,不僅影響當地市民出行,也影響內地游客的購物體驗,水客集中的區域是炒高了當地租金,市民叫苦不迭,水客現象遭到很多市民的反對。”
林順潮說,如果能控制“水客”赴港現象,對香港居民無疑是一個“利好”,也有利于減少內地游客與香港居民的摩擦。
建議“一簽多行”改為“一日一行”
如何調整“一簽多行”政策?林順潮建議,現行的“一簽多行”可收緊為“一日一行”,個別人士如職業司機可獲豁免。
“根據香港入境處的數據,從事水貨不法貿易者中,四成是深圳人,六成是香港人,如果收窄‘一簽多行’,改為‘一簽若干行’,或者‘一日一行’,每天過關的次數就有限制,這樣‘水客’就很難發揮作用了。”
不過,他也認為,解決香港擁堵和“水客”問題不能僅靠收緊“一簽多行”,解決這一問題還需要“多管齊下”。
林順潮說,舒緩擁堵的辦法除了“限流”,也需要“擴容”。他建議香港大力興建邊境購物中心,建在落馬洲口岸、西部通道等附近,方便深圳居民采購,同時也可以滿足內地游客購物。
“一簽多行”為香港帶來很大壓力
除了林順潮外,部分港區政協委員也在“兩會”期間建議調整“一簽多行”政策。
全國政協委員、香港立法會議員譚耀宗在“兩會”期間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對于“一簽多行”,他和部分港區政協委員已經有了提案。
“我們對自由行是支持的,它推動了香港的經濟發展,很重要,但是在自由行里面有‘一簽多行’的政策,致使來港的人越來越多,壓力很大,所以可能要研究一下,是不是可以調整一下,我已經提出了這樣的提案”,譚耀宗說。
譚耀宗說,香港希望內地人來港,但如果人數太多,香港又應付不了,所以希望能夠達到一個平衡點。
反對聲
全國政協委員梁滿林:政策調整不可取
記者留意到,也有代表、委員對調整“一簽多行”的建議表示不認同。
全國政協委員、華南城國際控股有限公司行政總裁梁滿林就認為,任何事物都是有利有弊,“一簽多行”也是如此,“應該看到政策帶來的好處,不能因噎廢食”。
梁滿林認為,解決這一問題,應該通過其他方式來協調,以求達到平衡。他建議,深圳可先行先試建設國際消費中心,認真規劃口岸經濟圈,將口岸經濟從“外需”轉到“內需”,將源源不斷流向香港的消費力分流到深圳。
“比如可以考慮在深圳的河套區、珠江口、沙頭角、前海等地區,充分利用口岸資源及自貿區的優勢,規劃特定區域,試點建造一個香港式的購物中心,購物中心由港人管理,提供與香港同一標準的產品,產品完稅后即可離開。”
梁滿林說,這個模式既為消費者節省前往香港購物的交通費、住宿費,又能提供貨真價實的產品,緩解香港壓力,為深圳帶來稅收,可為一舉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