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內地港人眼科醫院--希瑪林順潮眼科醫院在深圳開業。這是CEPA在深港醫療合作上結出的碩果,全城轟動,時任香港特首梁振英、時任深圳市市長許勤等領導共同主持開業典禮。
他有一眾閃亮的頭銜--亞太眼科界主要領軍人之一,亞太眼科醫學會前任華人會長,亞太眼科醫學雜志總編輯,世界青光眼協會理事。
他榮獲亞太好眼科臨床教授獎、亞太眼科學術成就獎、世界百位“明日世界領袖”獎、世界及香港杰出青年......
52歲,他毅然離開舒適區,在深圳準備開設希瑪眼科醫院,開始了深港雙城生活。
籌備期間,他的家林順潮眼科中心在香港開業。
眼科中心開在香港中環皇后大道中被稱為“香港名醫樓”的中建大廈,那里只有名醫才有進駐資格。
光顧其中心的有董建華、范徐麗泰、伏明霞、劉德華......
在香港,他自己也像明星一樣被關注。
他是林順潮。
“希望服務多有需要的病人”
把時鐘的指針撥回2011年。在大眾眼里,當時的林順潮已經功成名就:擔任香港中文大學眼科及視覺科學系主任、香港眼科醫院醫療部主管,身兼多項要職,拿獎拿到手軟,科研多次創下世界......但他卻在可以坐享其成的年紀,毅然跟學校和醫院提出辭職。
“當時我處于一個舒適區,在香港中文大學和香港眼科醫院的工作已經駕輕就熟。離開這里,確實會面對很多風險和不確定的因素,未必能成功。”談及當時的決定,林順潮說,“但是,作為醫生,應該是哪里有病人就去哪里。我希望服務多有需要的病人。”
早在1997年,熱衷慈善、心系祖國的他參與了健康快車香港基金的活動,為內地貧窮的白內障患者免費施行復明手術。隨后,他又創立了光明行動護眼基金和亮睛工程慈善基金,在內地進行防盲、治盲、除盲的社區及扶貧服務,接觸了大量飽受眼疾折磨的患者。林順潮感覺到,內地需要醫生。
而香港的醫療已發展成熟,公立醫院與私立醫院齊頭并進,既給有經濟能力的人群提供多的選擇,又照顧到底層的人群。林順潮認為,到內地去辦醫,反過來還能給香港帶來新的資源,刺激醫療界繼續發展。
2011年,“CEPA補充協議七”正式實施。這份被外界稱為“醫療業受惠”的協議允許香港醫療機構可以港資形式在廣東等5省市開辦醫院。身為全國人大代表,林順潮早已捕捉到內地醫改的動向。“內地不但有公立醫療服務,也鼓勵私立醫療服務發展,兩者雙軌并行,互補不足,這是國家醫改的大方向。”林順潮說,“作為人大代表,支持國家醫改,不能光嘴里說,要有行動。”
北上辦醫,對內地、香港乃至國家的改革都好,于是,辭職,創業去!他先后到北上廣深考察,終選擇了改革開放的“橋頭堡”--深圳。
到深圳辦醫院遭到父親強烈反對
林順潮的決定遭到親朋好友的反對,反對強烈的是他的父親。林順潮告訴記者,他的父親是1958年冒著生命危險,游過深圳河闖關到香港的。如今兒子又要回到他當年逃離的地方,父親十分不解。
“當年內地局勢不穩定,可現在不一樣了,經濟繁榮,與香港合作緊密。”林順潮笑著說,按港人的說法,應付父親的招數就是“意見接受,行動照舊”。林順潮的堅持終讓父親變成了的支持者,在籌集資金時家人湊了的“份子錢”。
在籌辦的過程中,林順潮碰到了和其他港人門診部投資者一樣的難題--選址。整整用了一年時間,林順潮才和同學、同事、家人籌資買下了位于車公廟盛唐大廈一、二樓的物業。把《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所需申請準備齊全后,林順潮向當時的市衛人委、省衛生廳、衛生部層層遞交申請。本以為馬上要拿到“出生證”的時候,原衛生部門的工作人員卻將申請打回,要求他開一張能證明所購物業可以用作醫療業務用房的文件,這一折騰又是好幾個月。而這漫長的籌備過程中,閑不下來的林順潮,還在香港開設了眼科中心。
2013年,內地港人眼科醫院--希瑪林順潮眼科醫院在深圳開業。這是CEPA在深港醫療合作上結出的碩果,全城轟動,時任香港特首梁振英、時任深圳市市長許勤等領導共同主持開業典禮。
“把港式醫療引到內地有很多東西要學習”
成立時,林順潮被問得多的問題是內地的文化背景、醫療環境、制度等都與香港有差異,來深圳辦醫會不會水土不服?雖然林順潮信心滿滿,但發展過程還是遇到一些挑戰。
“內地的病例、病情比香港遇到的復雜很多,在內地的鄉鎮、農村,設備、醫生經驗都不如發達地區,缺乏好的環境,因此疑難眼病特別多。”這對于醫生的技術及水平提出高要求。
經營成本則比香港高很多:稅收方面,香港盈利稅是16.5%,內地是25%;希瑪眼科醫院的優勢在于提供與國際接軌的醫療服務,像使用的藥物、設備和耗材基本都是進口,因此在內地的耗材價格是香港兩倍以上。而希瑪眼科醫院收費平均只有香港林順潮眼科中心收費的一半。
而內地患者的就醫習慣也給醫院發展帶來不小的阻力。深圳希瑪眼科醫院采用的是香港服務模式,收費方式采用門診掛號打包、手術打包收費,剛開始有一部分人不太理解和接受;但患者逐漸了解到門診打包收費包含了5項基礎檢查的費用和醫生診查費,感受到這種就醫便捷和收費清晰。“雖然也有過水土不服,我們終將‘預約先行·免約并行’、‘眼科全科·專科診療’、‘打包收費’、‘日間手術’四大香港服務模式引到了內地。”
“雖然都是眼科醫療服務,但辦醫院和做醫生,側重點不同。這是一個新領域,有很多東西要學習。”林順潮選擇迎難而上,遇到問題就想辦法解決。
要求,“醒的時候都在做事”
與過去相比,雙城生活自然是忙多了。希瑪眼科醫院成立后,林順潮周一到周三在香港林順潮眼科中心工作;周四至周六在深圳希瑪眼科醫院坐診、做手術。在手術日,他一天大概要做10至15臺手術,一年要做超過一千臺手術,其中有一半是疑難眼病。
往返深港兩地,交通費時,周四周五他就干脆住在深圳,其他時候住在香港。但時常,他都是身在香港心在深圳。他手中集中了大量疑難病例,不少是從全國各地慕名前來,有些病例其他醫院都不敢接,有些則是在其他地方做手術失敗。這些疑難病例做了手術后,病情容易變化。“做醫生肩負著很大的責任。回香港之后,我也與深圳的醫生保持溝通。深圳的病人病情一有轉變,我就要與住院醫生討論,盡快確定好的醫療方案。”
除了手術,他還有大量的管理、培訓、扶貧、科研的工作。“醒的時候都在做事。”林順潮說。為了爭取多的工作時間,他每天只吃飽餐兩頓,午飯不吃--因為中午吃飽了會犯困,影響工作效率。
林順潮對工作和他的醫生團隊的要求到了,“每道難題皆有解決辦法,但不要做差不多先生,因為醫療不允許有一線之差。”比如激光矯正近視的手術,他在術前檢查和手術度數的設計上,親自制定了5個階梯步驟、15個數據指標,每個階梯都有相應的數據要求。“只有通過相應的數據,林院長才會給出終的手術方案。”他的激光矯視團隊劉柏江說,就像金字塔一樣,只有通過基礎的部分,才能達到穩固的效果。
醫療不是普通商品“它要有關愛的成分”
雖然每天忙得連飯都常常顧不上吃,但他卻樂在其中。在 他眼中,眼科是一種藝術。他曾在自傳《我的實習剪影》里用文藝的語言描述對眼科的喜愛。他寫道,“眼球內不同的組織,形形式式,各放異彩;組織與組織之間洋溢著豐富的空間、顏色、構圖、層次等藝術元素”,“每一回落刀,每一次縫線,是醫生在這絢麗畫面上的落墨,猶如藝術家匠心獨運的作品”。
把看診、做手術視為藝術,必追求。做手術的時候,他連顯微鏡里看到的棉簽上一絲極其細小的棉絮都不能容忍。每當林順潮看診、做手術時,那就是天大的事兒。有一次,辦公室工作人員來到診室有急事要林順潮處理,他很不高興地說:“難道我不看診,要去處理這些事情嗎?”此后再沒人敢在看診時打擾他。
林順潮說,他從來沒把醫療看成是普通商品,“它要有關愛的成分”。在林順潮的手術室里,有一個特別的題板。每一次手術,他都會在題板寫上患者的名字。每隔一陣,呼喚患者的姓名,詢問患者痛不痛。
“其實都是明知故問。”林順潮說,眼部局麻的情況下,手術刀觸碰到眼睛沒有動,肯定是不痛的,他每隔幾分鐘的詢問是在消除患者的緊張心理,“多些溝通,醫患矛盾就會少很多。”
林順潮把這稱為“手術室風度”。他喜歡說的一句話是:“不是治人的病,是治有病的人。”意思是,病可能相似,但人是不同的。
“無論是病人還是政府,都給我們打了高分”
林順潮把關愛理念灌輸到希瑪眼科醫院的每個細節,該院很快以與國際接軌的醫療水平、以病人為中心的優質服務為人所知。預約就診、免約并行的就診模式,為患者的分診及檢查縮短就診時間,又滿足臨時求診需求。打包收費服務模式、眼科日間手術模式不僅獲得患者歡迎,為內地醫改提供成熟經驗參考。
林順潮表示,希瑪眼科醫院建院初衷,是在美國、香港能治的病、能做的手術在深圳也可以做得好,為內地百姓提供好的治療機會和得到技術受惠。剛開業時,希瑪眼科的顧客大多來自外地:一部分是香港人,在香港掛不到林順潮的號,于是找到深圳來;另一部分是來自內地各地的疑難眼病患者。如今,醫院逐漸發展為深圳眼科界排頭兵,并扎根本土,深圳居民門診就診占比近八成,本地手術患者占六成,就診病種廣泛涵蓋眼底疾病、老年白內障、青少年近視矯治、成人屈光治療等各類眼疾。
多年來,在深圳市衛計委通過第三方機構打造的醫療衛生公眾滿意度榜單中,希瑪眼科一直保持名列前茅。林順潮表示,希瑪眼科雖是港人港資,但與一般的私人醫院不同,醫院成立第二年就納入社保,今年初,該院醫保信用以191.83的高分成功獲評“AAA”級榮譽單位,這是市醫保信用評定的等級。“無論是病人還是政府,都給我們打了高分。”對于這個成績單,林順潮還是比較滿意的。而林順潮本人是連續兩次入圍國際眼科專業雜志《眼科醫生》打造的年度世界眼科醫生100強名單。
“深圳占據天時地利人和,醫院效益會越來越好”
作為個“吃螃蟹”的人,林順潮經常被醫療界的朋友問“在深圳有沒得做啊”。“其實香港醫療界還是很關注內地發展的。”林順潮分析,從經濟角度看,深圳地處珠三角的中心地帶,交通四通八達,高鐵開通后在省內形成了1小時生活圈,選擇深圳相當于覆蓋全省,輻射的人口數量是1億至3億。如今大灣區全面融合,高鐵這條大動脈打通后,交通就方便了。
如今,CEPA升級,內地將進一步擴大對香港開放,深圳不僅占據天時地利,有人和--市政府先后出臺多項政策,積極扶持社會資本舉辦醫療機構。林順潮認為,醫療機構只要提供國際水平的優質醫療服務,扎實做口碑,樹立醫院品牌,病人會越來越多,醫院經濟效益會越來越好。
但目前來看,來內地辦醫的香港醫生還是不多,一是時間成本高,二是愿意來深圳的香港醫生少,能成氣候的鳳毛麟角。林順潮認為,如果自己能成為一個成功的案例,那么將帶動多香港醫生北上。目前,希瑪林順潮眼科醫院北京分院即將于8月開業。“高鐵通了,去北京只需8個小時,睡一覺就到了。如果我們去北京能成功,那么就有示范作用和號召力,我們也會考慮在全國范圍發展。”
團隊作戰 聘請人才加盟
8月,北京的希瑪林順潮眼科醫院開業后,林順潮的雙城生活就將成為三城生活。在深圳和香港,都不少眼疾患者排隊等候林順潮醫生接診,將來他還要去北京,會不會分身乏術?“醫院將繼續優化流程,將我個人的理念變成醫院的系統。我們將繼續團隊作戰,關鍵的程序由我負責,其他檢查等則交給團隊的其他成員。”
記者從希瑪眼科醫院獲悉,醫院目前共8個眼科團隊,包括由外籍顧問醫師卡夫恩負責的斜弱視小兒眼科團隊、外籍顧問醫師尼思特負責玻璃體及視網膜團隊、香港顧問醫師黃俊華負責的眼眶及團隊、內地醫生詹行楷負責的白內障團隊、內地醫生肖月影負責的激光矯視團隊、內地醫生趙建浩負責的中醫眼科團隊等,同時引進了中山大學中山眼科知名醫生團加盟坐診,增強了醫院疑難眼病的診治實力。
“深圳希瑪眼科醫院成立四周年來,逐漸打造了屬于希瑪特色的醫生團隊,我希望希瑪的平臺和培訓科研體系,可以給多的醫護人員有益的發展空間。”林順潮說。 當然,重視家庭的林順潮也不會因為工作而完全忽視家庭。“我也有受保護的時間,周六下午從深圳回香港,周日就留給家庭。”林順潮說,家人很支持他的工作,但他覺得對不起家人,畢竟陪伴的時間太少,但他也因此會加珍惜與家人的時間,回到家一定會全情投入,陪孩子玩耍、打球,給孩子講故事。
“我陪伴家人的時間少,量少但質高,大家都很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