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發展,生活方式變化,我們用眼的習慣、所處環境都變了,近視的人群也越來越多了,誰身邊沒有幾個近視的小伙伴呢,甚至自己就是個近視眼。
近視眼的主要表現為看遠處的物體不清晰,看近處的物體清晰。這是由于眼軸變長或者角膜表面的曲度增強等原因導致外界光線經過眼的屈光系統折射后,不是在視網膜黃斑處清晰呈像而是呈像于視網膜前方,從而導致的視物不清。
這三種因素與近視有著莫大的關系
近視眼的形成原因比較復雜,至今沒有明確定論,一般認為與以下因素有關:
1、遺傳素質:近視眼有一定遺傳傾向,對高度近視是如此。且父母雙方均患近視眼的遺傳給下一輩的幾率較父母一方患近視眼為高。但對一般近視,這一傾向就不很明顯。
有遺傳因素者,患病年齡較早,多在6.00D以上。但也有高度近視眼者,無家族史。高度近視眼屬常染色體隱性遺傳,一般近視眼屬多因子遺傳病。
2、發育因素:嬰兒因眼球較小,均系遠視,隨著年齡的增長,眼軸也逐漸加長,至青春期方發育正常,此為眼睛的正視化過程。
如過在這個過程中,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如光照強度、近距離用眼時間過長等),導致眼睛接收到各種異常的視覺經驗,或者過多的用眼疲勞,都有可能造成眼球過度發育,眼軸增長,從而往近視方向發展,形成軸性近視或者曲率性近視。
此種近視稱為單純性近視,多在學齡期開始,一般都低于600度。至18~20歲左右即停止發展。如幼年時進展很快,至15~20歲時進展迅速,以后即減慢,這類近視常高于600度,可到2000~2500或3000度。
這種近視稱為高度近視或進行性近視或病理性近視,到晚年可發生退行性變,因此視力可逐漸減退,配鏡也不能矯正視力。但有較少數為先天性的,在出生時就有近視眼。
3、環境因素:相對于遺傳因素,科學家們認為環境因素對近視眼的發生起的作用大。
目前研究表明長期近距離用眼是近視發展的高危因素,另外研究表明戶外暴露時間足夠長可以預防近視眼的發生,可見光照強度間接或者直接的影響了近視的發生與發展。
因此想要預防近視的發生,那么就需要注意用眼環境和用眼衛生。